还依稀记得儿时常常趴在窗玻璃上,放眼望去便是我家门口的那条老街。那条老街几乎是我出门的必经之路,但我却很少能够驻足仔细端详这条沧桑的老街。十几年了,尽管沿街的商铺一家又换了另一家,但那老街却仍旧没有变,还保持着它最初的模样,与我心心相印。而当重庆的主城区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速发展,一栋栋的高楼大厦争先恐后地轮番矗立时,这条北碚的老街巷,似一位玩世的隐士般不为所动,鄙夷着一切。无论岁月如何变迁,它始终如一,依旧还是那旧重庆老街巷的味道。
我以为这很有意思,此种归隐于世、坚定不移的态度,俨然是一种对当今社会愤世妒俗的辛辣讽刺。心中又难免又升起对这条老街的崇高敬意。
阳光倾城而下,飘飘落撒在老街商铺的遮阳伞上,泛出阵阵光的涟漪。一旁树的落叶已随风落地,但却随着过往的人群匆匆,不去踪迹。我流连着这叶尚未凋,草已添黄的老街秋景之中。在岁月流逝的秋风中,我开始在街巷里重拾起我的儿时点滴。
其实犹记儿时,在这条老街上真有着许多值得我为此美好的回忆。
靠近街巷最右侧通常是一些卖柴米油盐的商铺,小孩子固对此不敢兴趣。但有家陈旧的小卖部却是我无法忘怀的。贪吃是孩子的天性,故零食小吃也是我们的最爱,那么小卖部就成为了孩子们“众矢之的”的最爱。更何况我的奶奶和小卖部的老奶奶还是熟人,自然我对小卖部很是熟悉。
顾名思义,那家小卖部是真的很狭小。可对于童年的我,小卖部的大小丝毫不会打扰到我的情趣,现在依旧如此。掌管小卖部的那位老奶奶我如今都很熟悉,她也认识我,遇到我还会向我打招呼,很是亲切。在我脑海中涌现的那位老奶奶似乎永远带着最为灿烂的笑,洋溢着满足,笑意和着暖阳,总是泛进我的心房。就连我现在经过那小卖部,偶遇那位老奶奶,慈祥的面孔仍能让我为之一振。这笑恐怕是人世间最和煦的阳光吧。
早记不清上一次呆在小卖部里是何年何时,但我还能依稀记得那台方正的电视,上面是我最爱的动画片。门口总是会放着一把竹绳编制的躺椅,时间的匆匆让它早已泛黄。小时的我身子还尚小,躺在躺椅上脚却连地也碰不着,看起来活似一个人小鬼大的孩子。
步行在老街,向左走不到几十步有着一条交叉口,继续向前走便到了人行道。若是向右走就会有一条很瘦的老路,那老路的左右两侧都摆着密密麻麻的菜摊位。原来这是一条菜市场。这菜市场虽其貌不扬,但抖音红包该有的货却一样不缺:嫩豆腐、榨菜、豆浆、生肉、各类蔬菜水果都齐备。而这条路旁还有着一些砖瓦破落的老屋,全被岁月的火熏得黑黝黝的,里面大部分不住人,有几间较好的屋舍是开的麻将房,整天都热火朝天。
但那些摆摊的摊主们我多不熟,只熟识个别的人。里面有位年纪不大的阿姨摆着唯一一家豆浆和豆腐店,我现在仍能够认出她。
以前我奶奶常常早上带着刚会走路的我和瓷碗来打豆浆。那阿姨每次看到奶奶手边的我总会来碰碰我的圆脸蛋,我们俩都会相视而笑,似是心有灵犀。那阿姨永远系着白色的围裙,带着粉色的袖套,切嫩豆腐时可谓游刃有余,刷刷几刀十几块软弹的豆腐块就进了我提着的袋子里。
奶奶打完豆浆后有时我让我拿着这装满豆浆的瓷碗回家,但几乎每一次都会在这不到150米的路上连人带碗地摔倒,豆浆溅得满地,只剩下几滴留在碗里。离家最近的一次是在屋前的走廊上摔倒,虽然奶奶从不会责骂我。
另一个颇有意思的记忆是关于理发店的。在老街的左侧有好几家的理发店,老板们人都挺友善,也都认识我。但在儿时的我印象中,理发店真的不是一个舒服的好地方。
每次我的母亲拉我去理发时我都不肯,一把鼻涕一把泪地使劲哭,终究赖皮不过母亲,只好迈着小脚步灰溜溜地来到理发店里。披上披风,但一听到电动理发器开始妖怪似的“嗡嗡”作响,便止不住的开始冒冷汗,努力控制住想嚎啕大哭的冲动,虽然如此,小身板还是微微的颤抖。
母亲总是一味的“恐吓”我,说是理头发时不要轻易乱动,会把耳朵剃下。这下我可吓破了胆,匆匆平复好情绪不敢动了。理发师叔叔笑了,母亲也笑了。可我忍住没笑,心里正想:我这一笑耳朵掉下来可咋办?
这理发店的价格也是怪得很。小时候最初是10元,上小学时便涨成了15元,后来渐渐是20元,小学毕业早成了25元,如今再去看一眼不知何时已经是30元。伴着这理发店价格的渐涨,我的童年也随之成为轻烟一缕。
这条沧桑的老街可能会在理发店的价格贵到极点时猝然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司空见惯、平常无奇的颇现代化街道。老街它终会失去它那不甘平凡的灵魂,我与老街那十几年的默契,可能也到此成为南柯一梦罢了。回到家里,我透着窗玻璃望向老街,那街那巷早已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朦胧,一家家过往云烟的商铺、一个个形形色色的人,编织成了一个叫做童年的美好故事。